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酵过程的pH控制

第2节 发酵过程的pH控制(2学时)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一、发酵过程pH变化的原因

1. 基质代谢

  • 糖代谢:快速利用的糖分解成小分子酸、醇,使pH下降;糖缺乏时pH上升
  • 氮代谢:氨基酸中的-NH₂被利用后pH下降;尿素分解成NH₃使pH上升;NH₃利用后pH下降
  • 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H会下降或上升
  • 碳源不足时氮源当碳源利用使pH上升

2. 产物形成

  • 有机酸类产物使pH下降
  • 碱性产物(如红霉素、洁霉素、螺旋霉素等)使pH上升

3. 菌体自溶

菌体自溶及发酵后期pH上升

引起发酵液pH变化的常见因素

pH下降因素
  • 培养基中C/N不当,有机酸积累
  • 消沫油加得过多
  • 生理酸性物质过多
pH上升因素
  • C/N比例不当,N过多,氨基氮释放
  • 生理碱性物质过多
  • 中间补料时碱性物加入量过大

二、pH对发酵的影响

pH对微生物的影响机制

  • 影响微生物活动环境的离子强度
  • 影响细胞膜的透性及膜上的带电性
  • 影响氧化-还原电位
  • 影响酶活性

微生物生长的pH范围

酵母: pH 3.8-6.0
细菌: pH 6.5-7.5
霉菌: pH 4.0-5.8
放线菌: pH 6.5-8.0

pH对发酵的具体影响

  • 影响菌体的生长速率
  • 影响酶的活性
  • 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
  • 影响培养基成分和中间代谢物的解离
  • 影响代谢产物方向
  • 影响产物稳定性

pH对代谢产物方向的影响

黑曲霉
  • pH 2-3:柠檬酸发酵
  • pH 7.0:草酸发酵
酿酒酵母
  • pH 4.5-5.0:乙醇发酵
  • pH 8.0:甘油发酵
谷氨酸菌
  • pH 7-8:GA发酵
  • pH 5.0-5.8:谷氨酰胺发酵

不同阶段pH的影响差异

  • 菌体生长最适pH和产物合成最适pH往往不一致
  • 例如:青霉素生长最适pH为6.5-7.2,而合成最适pH为6.2-6.3
  • 四环素:菌体生长最适pH 6.0-6.8,产物合成最适pH 5.8-6.0

三、pH测量方法

1. 取样罐外测量

试纸法(精密级)

使用精密pH试纸进行快速测量

优点:简单快捷

缺点:精度有限

酸度计法

使用实验室酸度计测量

优点:精度较高

缺点:需取样操作

罐外取样测量的局限性:不利于实现自动化管理,实时性差

2. 在线测量

使用发酵专用复合pH电极 + pH显示仪表

发酵用复合pH电极示意图

发酵用复合pH电极要求

  • 能耐受高温灭菌(通常121℃)
  • 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适应发酵周期长)
  • 中途不能更换和不能标定的要求
  • 液络部流通性良好,防止污染
  • 外加不锈钢护套或工程塑料护套

四、pH控制策略

1. 调节基础料的初始pH

基础料中若含有玉米浆(pH呈酸性),必须调节pH

若要控制灭菌后pH在6.0,灭菌前pH需调到6.5-6.8

2. 加入维持pH的物质
  • 如CaCO₃(中和酸性物质)
  • 磷酸缓冲液等缓冲试剂
3. 通过补料调节pH

根据糖氮消耗需要补料调节pH(无矛盾时采用):

  • 调节补糖速率或空气流量
  • 当NH₂-N低,pH低时补氨水
  • 当NH₂-N低,pH高时补(NH₄)₂SO₄

优点:既调节pH又补充营养

4. 加酸碱直接调节

当补料与调pH发生矛盾时,直接加酸碱调节

应急措施

  • 改变搅拌转速或通气量,控制有机酸积累
  • 改变温度,控制微生物代谢速度
  • 改变罐压及通气量,降低CO₂溶解量
  • 改变加油或加糖量,调节有机酸积累

不同调pH方法的影响

缓冲介质对酶活力的影响:

不同缓冲介质中pH对酶活力的影响示意图

示例:天冬酰胺酶在4种缓冲介质中酶活力不同(甘氨酸介质在pH8.0时酶活力最高)

五、分阶段pH控制案例

案例1:L-异亮氨酸发酵(天津科技大学,2004)

  • pH 6.9时菌体生长旺盛
  • pH 7.15时对产酸有利
  • 阶段控制方案:
    • 发酵中前期控制pH 6.9
    • 48小时后控制pH 7.15
    • 80小时后控制pH 7.25
pH对L-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示意图

案例2:克拉维酸(CA)发酵

  • 问题:CA产生菌在pH低时生长受抑制,在pH高时克拉维酸分解
  • 解决方案:
    • 发酵前期控制pH 7.0(利于细胞生长和CA产生)
    • 4天后当CA产量达最高值时,变换pH为6.0(减少CA分解)
  • 效果:最高CA浓度可保持24小时,分解速率明显降低
克拉维酸发酵中pH变换控制示意图

生产中的pH控制方法

调整培养基组分

适当调整C/N比:C/N高时pH降低;C/N低时pH上升

发酵过程控制
  • 过酸时:加入NaOH、Na₂CO₃等碱性物质,提高通风量
  • 过碱时:加H₂SO₄、HCl,添加糖类、乳酸,降低通风量
常用控制方法
  • 添加CaCO₃:中和NH₄⁺被吸收后剩余的酸
  • 氨水添加法:中和酸并提供氮源
  • 尿素添加法:味精厂常用,尿素分解提供氨调节pH

六、思考题

  1. 发酵过程中pH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 pH对发酵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 为了确定发酵的最佳pH,我们该如何实验?
  4. 发酵过程的pH控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5. 发酵用的复合pH电极有哪些特殊要求?

问题分析提示

  • pH变化的原因包括基质代谢、产物形成和菌体自溶
  • pH影响菌体生长、酶活性、代谢方向和产物稳定性
  • 确定最佳pH可通过配制不同初始pH培养基进行摇瓶实验
  • 控制措施包括调节初始pH、添加缓冲物质、补料控制和酸碱调节
  • 发酵电极需耐高温灭菌、长期稳定、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