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补料及其控制

生物工程发酵技术核心内容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5年6月20日

一、中间补料的原因

中间补料是指在发酵过程中添加营养物质,以维持或优化发酵过程。其主要原因包括:

  • 中后期营养不足:菌体过早衰老,影响产物合成
  • 初始培养基营养过于丰富:造成菌浓过大而缺氧
  • 初始培养基中葡萄糖过多:引起抑制效应
  • 代谢后碳氮源不平衡:微量元素缺乏
  • 合成产物或中间产物积累:产生毒性效应

关键问题

中间补料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

  1. 补什么? - 能源和碳源、氮源、前体、水、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2. 怎么补? - 补糖时间、补糖量、补料方式

二、中间补料的意义及原则

意义
  • 控制菌的生长速率
  • 调节培养中期的代谢活动
  • 延长产物合成期
  • 推迟菌体自溶
  • 加入前体增加合成产物的中间体
  • 使产量大幅度提高
原则

控制和引导产生菌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是中后期的生化代谢活动向着有利于产物积累的方向发展。

核心目标

通过中间补料实现代谢调控,优化发酵过程,最大化目标产物产量。

三、中间补料控制

3.1 补充能源和碳源(补糖)

碳源是菌体需要量最大的物质,在发酵前期消耗很快,到了产物合成阶段必须补充碳源以维持菌体活性,延长产物合成期。

谷氨酸发酵补糖示例
  • 减少初糖(葡萄糖)浓度
  • 增加生物素用量达5μg/L
  • 加大接种量到10%左右
  • 进入产酸期,残糖达2%左右时连续补糖
  • 维持糖浓度在2%左右
  • 提高温度到36~37℃
  • 添加氨水或尿素,维持pH7.0~7.5
  • 产酸可达10%

补糖控制参考指标

  • 糖耗速率
  • 残糖浓度
  • pH变化
  • 菌体浓度
  • 菌丝形态
  • 发酵液黏度
  • 溶氧浓度
还原糖水平控制

根据还原糖水平控制补糖,如赤霉素还原糖降到0.6%就需要补糖。

总糖水平控制

根据总糖水平控制补糖,如抗生素发酵,有的控制在2%或3%不等。

注意:不同的发酵阶段控制的残糖浓度有可能不同。如金霉素发酵:前期3.5%,中期2.5%,后期1.5%

补糖时间的重要性

补糖时间控制很重要:

  • 过早:会刺激菌体生长,加速糖的消耗,不利于合成产物
  • 过迟:所需能量供应不上,菌体已老化,合成产物的能力降低
补糖时间对四环素效价的影响
补糖时间(h) 96h效价(u/ml)
20 6000
45 10000
62 6000
不同残糖浓度下补糖对纳他霉素生产的影响
残糖浓度(%) 补糖时间(h) 补糖总量(g/L) 菌体量(g/L) 纳他霉素增长率(%)
3.0 38 27 9.37 16.7
2.5 44 22 8.48 14.3
2.0 50 23 7.23 32.1
1.5 60 13 6.96 20.2

关键发现:当还原糖浓度降至2%时,发酵开始由菌体生长阶段向代谢产物合成阶段转变,此时补糖并维持糖浓度在2%可延长抗生素分泌期,并使纳他霉素以最大的生产速率不断合成。

补糖量的控制

补糖量的控制以控制菌体浓度不增或略增为原则,使产生菌的代谢活动有利于产物合成。

  • 在补糖开始阶段控制还原糖在较高水平,以利于产物合成
  • 高浓度的还原糖不宜维持过久,否则会导致菌体大量繁殖影响产物的合成
  • 一般还原糖水平维持在0.8~1.5%之间较为合适
不同补糖速度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
补糖速度 (g/L·h) L-缬氨酸 (g/L) 菌体浓度 (g/L) 对葡萄糖的转化率 (%)
10 50.42 16.3 33.61
25 52.23 17.1 34.82
40 49.33 16.8 32.89

补料方式

补料方式可分为:

  • 连续流加:效果最好,避免环境突然改变
  • 不连续流加:少量多次、大量少次
  • 多周期流加
流加方式分类
  • 快速流加
  • 恒速流加
  • 指数速率流加
  • 变速流加
营养物成分分类
  • 单组分补料
  • 多组分补料
不同补料方式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
补糖方式 L-缬氨酸(g/L) 菌体浓度(g/L) 转化率(%) 残糖浓度(g/L)
一次定量 45.98 16.2 30.65 9.2
间歇定量 48.94 16.7 32.63 4.9
间歇恒速 51.98 17.3 34.65 1.8
补料方式对酵母菌生产谷胱甘肽的影响

三种不同的流加补料模式比较:

培养模式 最大细胞干重(g/L) 达到时间(h) GSH含量(mg/g) GSH总量(mg/L)
分批培养 10.97 32 29.48 323.39
恒速流加 15.88 60 40.19 638.2
指数流加 35.96 60 18.88 678.9
恒pH补料 22.35 60 43.75 977.8

结论:恒pH补料分批培养既可以获得较高的菌体浓度,菌体中GSH含量也较高,达到了菌体合成和GSH生产的相对统一。

3.2 补充微生物所需的氮源

补氮是发酵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项目,主要作用是调节pH和补充产生菌所需的氮源,从而控制代谢活动。

补充有机氮源
  • 添加具有调节生长代谢的有机氮源
  • 如尿素、酵母粉、蛋白胨、玉米浆
  • 保持菌的活性,补充产物合成所需的氮源
  • 有时与碳源一起配合补料(补混合料)
补充无机氮源
  • 通氨
  • 补硫酸铵
有机氮源补充示例
  • 土霉素发酵前期补2~3次酵母粉,放罐单位比对照高1500u/ml
  • 青霉素发酵47h开始加尿素,每6h补加一次,结合补加乳糖,发酵单位可达40000u/ml以上
  • 赤霉素生产补加花生粉,当菌生长到粘度大于15秒时开始补加
补充无机氮源示例

林可霉素发酵改进工艺:

  • 基础培养基中(NH₄)₂SO₄减少为0.5%
  • 14.6h开始补加30% (NH₄)₂SO₄溶液
  • 根据培养液的pH和NH₂-N浓度控制添加量
  • NH₂-N保持在10mg/100ml以下
  • 平均补加硫酸铵1.5%,提高了发酵单位

补氮控制要素

  • 根据氮消耗速率、菌浓度、发酵液粘度、pH决定补料时间和量
  • 补充黄豆饼粉、酵母粉一般采取分批补料
  • 无机氮源和尿素一般采取添加方式
  • 补入碳源还是氮源以及它们的量多少要根据产物的分子结构及细胞组成来决定

3.3 补前体

添加前体可显著增加产量、控制发酵方向。

苯乙酸对青霉素产量和类型的影响
苯乙酸添加速度% 苯乙酸总量% 青霉素产量 G型比例%
0 0 550 31.8
0.025 0.18 1321 82.8
0.050 0.40 1823 96.2

注意事项:苯乙酸浓度过高时对青霉素有毒性。在pH低时比pH高时毒性更大。由于高浓度有毒性,苯乙酸应多次少量加入或采取流加方式。

3.4 补水、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 当发酵液过于粘稠时补水或补稀料可以稀释发酵液,增加氧的溶解度,提高供氧能力
  • 有些金属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是酶的激活剂,适当时间补入无机盐,可以提高酶活,从而提高产量

四、中间补料的优缺点

优点
  • 推迟菌体自溶期
  • 延长产物分泌期
  • 维持较高的生产速率
  • 提高产量
缺点
  • 补料使工艺复杂化
  • 增加了染菌机会
  • 需要严格消毒(包括补充料液的消毒和管道消毒)
  • 增加管理难度

关键管理措施

工厂管理十分重要,一定要严格消毒,包括补充料液的消毒和管道消毒,以降低染菌风险。

五、思考题与作业

  1. 中间补料的意义和原则是什么?补料方式有哪些?
  2. 查阅文献资料,说明补糖时间和补糖量的控制。
  3. 前体对发酵有什么影响?通过例子说明前体该如何正确使用。
  4.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补料方式对发酵的影响。
  5. 中间补料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克服其缺点?
  6. 以某一具体发酵产品为例,设计其中间补料方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中间补料的原因、意义和控制方法,能够根据不同发酵过程设计合理的补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