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过程中溶氧控制原理

氧气传递与消耗机制分析

一、溶氧异常变化原因

溶氧异常下降原因

  • 污染好气性杂菌:大量溶氧被消耗,短时间内下降到零附近
  • 菌体代谢异常:需氧要求增加,使溶氧下降
  • 设备或工艺控制故障:
    • 搅拌功率消耗变小或速度变慢
    • 消沫油自动加油器失灵或人为加重过多
    • 停搅拌、闷罐(关闭排气阀)等操作

溶氧异常升高原因

  • 菌体代谢异常:耗氧能力下降,使溶氧上升
  • 污染烈性噬菌体:
    • 产生菌尚未裂解前,呼吸已受抑制
    • 菌体破裂后完全失去呼吸能力

二、耗氧与供氧关系

耗氧速率

  • 耗氧速率随微生物种类、代谢途径和菌体浓度不同而不同
  • 大致范围:25-100mmol/L·h
  • 某些微生物耗氧速率远超过此数值
  • 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形成阶段的好氧速率有时不一致
  • 过高的溶氧浓度可能对产物形成不利

供氧、耗氧与产物形成关系

类型一

产物形成期的氧消耗与菌体生长期的最大需氧量一致

类型二

产物形成期的最大需氧量超过菌体生长期的最大需氧量

类型三

产物形成期的最大需氧量低于菌体生长期的最大需氧量

关键控制点:掌握不同微生物在各阶段的需氧情况,才能对发酵生产进行良好控制

三、氧传递阻力分析

耗氧方面的阻力

细胞周围液膜阻力 (1/k₅)

与发酵液成分和浓度有关

菌丝丛或团内扩散阻力 (1/k₆)

与微生物种类、特性和生理状态有关

单细胞细菌和酵母不存在此阻力

菌丝菌(如霉菌)此阻力最突出

细胞膜阻力 (1/k₇)

与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相关

细胞内反应阻力 (1/k₈)

氧分子与细胞内呼吸酶系反应时的阻力

与微生物种类、生理特性有关

阻力控制因素

  • 氧难溶于水,液膜阻力(1/kₗ)比较显著,是控制因素
  • 液体主流和细胞壁上氧浓度差很小
  • 氧通过细胞周围液膜的阻力(1/k₅)很小
  • 液膜阻力随细胞外径增大而增大
  • 搅拌可减少菌体结团,增加液体和菌体间相对运动,减少膜厚度和阻力

细胞内反应阻力产生条件

  • 培养基成分与其相应的酶的作用失活
  • 温度、pH等生理条件不适于酶的反应
  • 代谢产物积累或不能及时从反应处移去

四、氧传递基本理论

双膜理论

  • 在氧传递过程中,气相到液相的过程是限制步骤
  • 液膜阻力(1/K)是控制因素
  • 提高氧传递速率即提高氧从气相到液相的传质速率

稳定传质过程方程

N = kG(P - Pi) = kL(Ci - C)

其中:

  • N - 传氧速率 (kmol/m²·h)
  • kG - 气膜传质系数 (kmol/m²·h·atm)
  • kL - 液膜传质系数 (m/h)
  • P - 气相主流中氧的分压 (atm)
  • Pi - 气液界面上氧分压 (atm)
  • C - 液相主流中氧的浓度 (kmol/m³)
  • Ci - 气液界面上氧的平衡浓度 (kmol/m³)

总传质系数方程

N = KG(P - P*) = KL(C* - C)

其中:

  • P* - 与液相平衡的气相分压 (atm)
  • C* - 与气相平衡的液相浓度 (kmol/m³)

亨利定律

p = H·C*
p* = H·C

H为亨利常数 (atm·m³/kmol O₂)

  • H越大,气体越难溶解
  • 氧难溶于水,H很大

液膜阻力主导

N = KL(C* - C) = kL(C* - C)

由于H很大,液膜阻力远大于气膜阻力,通常以(C* - C)为溶氧推动力计算传氧速率

五、影响传氧速率的因素

搅拌
  • 把大气泡打成小气泡,增加接触面积
  • 小气泡上升速度慢,延长接触时间
  • 使液体作涡流运动,增加气泡运动路径
  • 减少菌体结团,降低液膜阻力
空气流速
  • KLa正比于空气线速度Vs
  • 但增加通风量Q时:
    • 转速N不变时,Pg下降,KLa下降
    • Vs过大可能发生过载现象
  • 最佳方案:增大Q同时提高N
空气分布管
  • 形式、喷口直径及位置影响氧溶解速率
  • 通风量小时(0.02~0.5ml/s):气泡直径∝喷口直径1/3
  • 工业通风量远超过此范围:气泡直径与通风量有关
  • 发酵工业多采用单管空气分布器
氧分压
  • 增加推动力(C* - C)或(P - P*)
  • 增加罐压或用含氧较多空气或纯氧
  • 过分增加罐压不提倡:设备成本增加
  • 氧分压过高影响菌的生理代谢
罐内液柱高度
  • 空气流量和单位体积功率不变时,通风效率随H/D增大而增加
  • 但H/D太大,溶氧系数增加不大
  • 一般H/D=2~3为宜
罐容
  • 体积大的氧利用率高(7~10%)
  • 体积小的氧利用率低(3~5%)
醪液性质
  • 黏度、表面张力等影响气泡大小和稳定性
  • 丝状菌发酵液对溶氧系数有明显不利影响
温度
  • 温度增高能提高KLa
有机物质和表面活性剂
  • 消泡油脂等分布在气液界面,增大传递阻力
  • 使氧传递系数KLa等发生变化
离子强度
  • 电解质溶液中生成的气泡比水中小
  • 电解质溶液的KLa比水大
  • 随电解质浓度增加,KLa增加

六、溶氧系数及其测定

溶氧系数常见形式

符号 名称 推动力
KLa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浓度差
KGa 以氧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溶氧系数 压力差
Kd 亚硫酸盐氧化值 压力差
Kv 与Kd相同,单位不同 压力差

亚硫酸盐氧化法

反应原理
Na₂SO₃ + 1/2 O₂ → Na₂SO₄
Na₂SO₃ + I₂ + H₂O → Na₂SO₄ + 2HI
Na₂S₂O₃ + I₂ → Na₂S₄O₆ + 2NaI

每1mol溶氧可氧化2mol Na₂SO₃,消耗4mol Na₂S₂O₃

计算方法
Nv = V·N·60/(m·t·4) (mol/L·h)

其中:

  • V - 滴定用标准Na₂S₂O₃体积差(ml)
  • N - Na₂S₂O₃标定浓度(mol/L)
  • m - 样液体积(ml)
  • t - 氧化时间(min)

溶氧电极测定法

原理:电极产生电流强度与测量液体中溶氧浓度成正比

标定:

  • 放入Na₂SO₃水溶液中,搅拌,定为0%溶氧
  • 放入水中,通气搅拌至饱和,定为100%溶氧

溶氧系数换算

Kd = KLa / H

其中:

  • Kd - 以氧分压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 KLa -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 H - 亨利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