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温度控制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的温度分类

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分为四类:

嗜冷菌
0~26℃
嗜温菌
15~43℃
嗜热菌
37~65℃
嗜高温菌
65℃以上

温度三基点

  • 最适温度:微生物生长迅速
  • 最高温度:超过此温度微生物受到抑制或死亡
  • 最低温度:微生物尚能生长,但生长速度非常缓慢

在最低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引起死亡。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机制

  • 影响酶活性
  • 影响膜的通透性
  • 影响细胞内各种反应的速率
  • 不同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宽窄不同
  • 同一微生物在生长和产物积累阶段的温度要求也不同

实例:高温伤害比低温伤害大。超过最高温度,微生物很快死亡;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并不马上死亡(菌种保藏原理)。

二、微生物与温度相关性的原理

细胞膜结构的影响

  • 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与膜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
  • 根据液体镶嵌模型,膜中脂质成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应保持液晶状态
  • 微生物的生长温度与细胞膜的液晶温度范围相一致

液晶状态

  • 某些有机物从固相到液相转变时的过渡状态
  • 固态→液晶态的温度称为熔点(T₁)
  • 液晶态→液态的温度称为清亮点(T₂)
  • T₁与T₂之间的温度称为液晶温度范围

膜脂质成分差异

  • 不同最适温度生长的微生物,其膜内磷脂组成有很大区别
  • 嗜热菌只含饱和脂肪酸
  • 嗜冷菌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

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 嗜冷酶分子间作用力减弱,与溶剂作用加强
  • 酶结构的柔韧性增加,使酶在低温下容易被底物诱导产生催化作用
  • 通过对比嗜热、嗜温及嗜冷菌的蛋白结构发现差异

三、温度的影响与控制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酶学方面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大,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积累,但菌体衰退加快,氧消耗加快,而氧溶解度下降

产物方面

温度影响菌体分泌的产物种类及酶系

实例:米曲霉制曲时,温度在低限得到蛋白酶;凝结芽孢杆菌在55℃合成的α-淀粉酶耐高温

菌体特性

同种菌体在生长和产物积累阶段要求的温度往往不同,最适生长温度比产物积累温度略高

发酵方向

温度可改变发酵产物比例

实例:金色链霉菌在低于30℃时合成金霉素,35℃时几乎只产生四环素

最适温度的选择

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选择
  • 黑曲霉生长37℃,产糖化酶32~34℃
  • 谷氨酸产生菌生长30~32℃,产酸34~37℃
根据生长阶段选择
  • 前期:稍高温度促进菌体快速生长
  • 中期:稍低温度延长产物合成期
  • 后期:提高温度刺激产物合成

实例:四环素生长阶段28℃,合成期26℃,后期再升温

根据培养条件选择
  • 通气条件差时适当降低温度
  • 培养基稀薄时温度应低些
根据菌生长情况
  • 菌生长快,维持高温时间要短
  • 菌生长慢,维持高温时间可长

四、发酵热与温度变化

发酵热的定义

发酵热(Q发酵)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是引起发酵过程温度变化的原因。

净热量 = 产生的热量 - 散失的热量

发酵热组成

Q发酵 = Q生物 + Q搅拌 - Q蒸发 - Q辐射
生物热(Q生物)

菌体分解基质产生的热量

  • 与菌种、发酵类型、生长阶段、营养条件有关
  • 培养初期产生较少,对数生长期产生最多
搅拌热(Q搅拌)

机械搅拌产生的热量

Q搅拌 = P × 860 × 4186.8 (焦耳/小时)

P为搅拌轴功率

蒸发热(Q蒸发)

水分蒸发带走的热量

辐射热(Q辐射)

罐体向外辐射的热量

一般不超过发酵热的5%

发酵热的测定

冷却水测量法
Q发酵 = G × Cm × (T出口 - T进口)

G为冷却水流量,Cm为水的比热

罐温上升速率法

停止加热/冷却,测量罐温自然变化速率计算发酵热

五、温度控制应用实例

实例1:热冲击提高发酵甘油产量
  • 原理:热冲击提高细胞对盐渗透压的耐受力
  • 方法:45℃冲击30分钟
  • 结果:甘油浓度提高32.6%
实例2:重组大肠杆菌表达人Cu/Zn-SOD
  • 30℃时酶活最高(14270)
  • 37℃时酶活最低(4638)
  • 原因:低温下质粒脱落减少,菌衰老减缓

林可霉素发酵变温培养

前60小时

31℃控制,缩短适应期,提前进入生产阶段

60小时后

降温至30℃,延长分泌期,增加抗生素分泌量

发酵后期

升温至31℃,刺激菌体最大限度合成次级代谢产物

六、小结与思考题

主要内容小结

  • 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分类及原理
  • 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多方面影响
  • 最适温度选择的依据与方法
  • 发酵热的组成与计算
  • 温度控制的实际应用案例

思考题

  1. 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依赖可分类成哪几类微生物?
  2. 微生物对温度要求不同的原理是什么?
  3. 发酵过程的温度会不会变化?为什么?
  4. 发酵热的定义是什么?
  5. 生物热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6. 温度对发酵有哪些影响?
  7. 发酵过程温度的选择有什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