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根据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分为四类:
在最低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引起死亡。
实例:高温伤害比低温伤害大。超过最高温度,微生物很快死亡;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并不马上死亡(菌种保藏原理)。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大,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积累,但菌体衰退加快,氧消耗加快,而氧溶解度下降
温度影响菌体分泌的产物种类及酶系
实例:米曲霉制曲时,温度在低限得到蛋白酶;凝结芽孢杆菌在55℃合成的α-淀粉酶耐高温
同种菌体在生长和产物积累阶段要求的温度往往不同,最适生长温度比产物积累温度略高
温度可改变发酵产物比例
实例:金色链霉菌在低于30℃时合成金霉素,35℃时几乎只产生四环素
实例:四环素生长阶段28℃,合成期26℃,后期再升温
发酵热(Q发酵)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是引起发酵过程温度变化的原因。
净热量 = 产生的热量 - 散失的热量
菌体分解基质产生的热量
机械搅拌产生的热量
P为搅拌轴功率
水分蒸发带走的热量
罐体向外辐射的热量
一般不超过发酵热的5%
G为冷却水流量,Cm为水的比热
停止加热/冷却,测量罐温自然变化速率计算发酵热
31℃控制,缩短适应期,提前进入生产阶段
降温至30℃,延长分泌期,增加抗生素分泌量
升温至31℃,刺激菌体最大限度合成次级代谢产物